媒体报道

这一篇文章,说明研究不能凭空而来,必须针对于重大工业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而去研究。因此我们高校科技工作者,就必须主动承担起 回应生 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重任。当你的想法承载到了装备上时,装备又解决了现场的问题以后,它能给你一定的回报。首先是对你工作努力和成果的认可,同 时也会在 经济上给你一定的回馈,使你培养的模式循环正能量放大。所以产学研用合作的实践中,既要给企业带来可靠、安全、环保等实惠或效益时,你的科研基 金同时也得 到持续增长,培养模式就会永续坚持发展下去。

记:您的这个理念效果怎么样?

寇教授:这种运行模式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年了,从02年一直到现在,效果已经非常明显。研究生即将要毕业,单位就抢着要——提前签约了。我还曾跟他们开玩 笑 说:“我们的学生,第一年是研究生,在学校上课、实验室锻炼;第二年是助理工程师;第三年是工程师,一毕业就是合格的工程师了。

记:您的意思也就是按需要培养人才吗?

寇教授: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把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同人的个性、特点、优势结合起来,同时适应现有的人才培养环境,进行整合培养。只有把这三方面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针对于每个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

记:您觉得研究生的培养是否应该有侧重的方面?

寇教授: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各有侧重是源于他们将来职业的不同倾向,有的可能去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的则从事了现场生产技术,属于技术专家。还有的 就 是设计研发人员,也就是在研究完后,就能将研究出来的东西通过图纸表达出来的人才。第四部分则可以是一些管理专家,比方说我们目前就有好多的大型的生 产系 统、制造系统,需要懂技术的管理专家,而这些管理专家的作用并不比技术专家和科学家弱。我觉得眼下我们国家并不缺教授、博导,最缺的其实是既懂技术 又懂管 理的企业家和能跟市场需求、国家需求、发展需求密切融合形成产业的人才。创新,不仅仅指技术创新、科学创新,更重要的管理创新,这样才能构成国家 完整的创 新体系。才能使我们人人都能依靠自身专长获得出彩的机会。正如老话说的:行行都能出状元

记:那今年您指导的张延军博士和刘玉辉硕士两位学长属于哪个方面?

寇教授:我这里的人才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首先具备的就是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协调管理能力。几个月前刘玉辉就被海尔录用了,而海尔和我们的研究的领域是有一定差异的,他主要是看你的基本能力、素养和你曾经做过的事情,当然刘玉辉偏于设计研发这种类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