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三晋都市报:我省3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获批

本报讯229日,从山西省发改委了解到,我省依托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循环流化床机组清洁发电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建设的煤基聚合物改性技术工程实验室,依托太原理工大学建设的矿山流体控制工程实验室等3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目前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是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作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与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进行衔接的重要创新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复要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要围绕所在区域的产业特色和优势,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等瓶颈问题,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支撑和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获批的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运行评价管理机制。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委托中介评价机构对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每3年进行一次运行绩效评价,其考核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基本合格、不合格,评为基本合格的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给予警示,评为不合格的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予以撤销。(李美华)



博硕之师——专访寇子明教授

来源:太原理工 | 发布时间:2017-1-18 |

【导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需求倒逼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引擎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这是我校博硕之师、寇子明教授对科技创 新服务生产与生活的理念。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做人方圆有度的信条、坚持做学 问严谨务实的风格、坚持做实业创新共赢的目标,为我们树立了为人、为学、 为业的标杆!今天,我们有幸零距离接触大师,让我们一起谈笑大师为人、为 学、为业的梦想故事。

记者:首先我想问一下您着重引导和培养研究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寇教授:实际上就我们培养研究生而言,一般分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矿山与机电工程领域,每个人的亮点都不太一样,导师就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人才的特点来进行培养,让人才的培养质量最大化,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是动手能力。所学的知识,如果只是放在脑子里或停留在实验室某些实验上,那这只能是纸上谈兵,不会接地气的。研究生一定要具备动手能力,做到能操作、能设计、能装配、能调试,培养研究生对机械装备的从设计到运行的全过程动手能力。其次是表达能力。能把所想的、所做的,用自己的语言甚至是外语流畅地符合逻辑地表达出来,让人明白、知晓。这也是沟通能力。最后是综合能力。个人的组织、协同、响应与配合,都属于这种能力。这些反映一个人的灵活性与社会适应性。我们科研团队的每个成员,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围绕着这三个能力来展开培养和实战训练计划的。

记:您挑选研究生有哪些要求呢?

寇教授:一般来说,我们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是谁来到这里,他或她首先应该具备的条件是:第一,当然是要通过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第二,好学并且有上进心;最后,要有不怕辛苦不畏疲劳的吃苦精神。

我们中心研究生的来源很多,有专科、三本的,也有“211”“985”重点高校的。所以我们就提出这样一个理念:要根据每个人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 的 培养,除了科学家以外我们国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专家和其他各方面的行家,比如说管理方面、营销方面的专家。此外,我们还需要大量的第二层面的、实用的 专 家。正是因为技术专家和科学家的培养理念和过程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此我们就有必要不拘一格地去发现人才与吸收人才,只要他具备积极上进、勤奋好学、 实实 在在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都可以给他们提供成为人才的平台。

记:那接下来的培养过程是怎样的?

寇教授:每个人的思路和方法上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正确的理念,你很可能会花了很多的时间却走了弯路。我认为,当人才被选拔进来以后 应 该重点传授的就是如何使得他们研究的思路、理念与方法更上一层楼。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组织开展相应的基本动手能力的培训,也就是所谓的实验室 的培 训。实验室是学生们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培训的地方,同时也是进行国家的科学研究项目的地方。大家都可以参与到其中来,再深入一个层次的话就是一个平 台,即真 正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平台。因此,年轻的科学研究者必须要亲自动手,把你设计与论证的方案通过图纸绘出、经过铸造后变成实物,然后你自己 还能装起来 并且检测出它的性能,接着就是要把它送到工程生产系统中,然后你亲自体会并安装调试,最后看看运行情况。正是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真正地把 一个学生转变 成一个工程师,将一个研究生变成社会上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培养人才很关键的环节。

记:您刚刚提到的产学研强调的重点就是从科研到生产,想必这是很重要的吧。

寇教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工人是最有权威的。由于我们是现场生产,所以当工人说你这个东西好时,你才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这里强调一个理 念: 理论要密切联系实际,就是现在说的接地气。在实际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再由问题催生新的科研命题。我去年51日在《山西日报》的头版上看 到了因问题而科研这一篇文章,说明研究不能凭空而来,必须针对于重大工业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而去研究。因此我们高校科技工作者,就必须主动承担起 回应生 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重任。当你的想法承载到了装备上时,装备又解决了现场的问题以后,它能给你一定的回报。首先是对你工作努力和成果的认可,同 时也会在 经济上给你一定的回馈,使你培养的模式循环正能量放大。所以产学研用合作的实践中,既要给企业带来可靠、安全、环保等实惠或效益时,你的科研基 金同时也得 到持续增长,培养模式就会永续坚持发展下去。

记:您的这个理念效果怎么样?

寇教授:这种运行模式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年了,从02年一直到现在,效果已经非常明显。研究生即将要毕业,单位就抢着要——提前签约了。我还曾跟他们开玩 笑 说:“我们的学生,第一年是研究生,在学校上课、实验室锻炼;第二年是助理工程师;第三年是工程师,一毕业就是合格的工程师了。

记:您的意思也就是按需要培养人才吗?

寇教授: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把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同人的个性、特点、优势结合起来,同时适应现有的人才培养环境,进行整合培养。只有把这三方面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针对于每个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

记:您觉得研究生的培养是否应该有侧重的方面?

寇教授: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各有侧重是源于他们将来职业的不同倾向,有的可能去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的则从事了现场生产技术,属于技术专家。还有的 就 是设计研发人员,也就是在研究完后,就能将研究出来的东西通过图纸表达出来的人才。第四部分则可以是一些管理专家,比方说我们目前就有好多的大型的生 产系 统、制造系统,需要懂技术的管理专家,而这些管理专家的作用并不比技术专家和科学家弱。我觉得眼下我们国家并不缺教授、博导,最缺的其实是既懂技术 又懂管 理的企业家和能跟市场需求、国家需求、发展需求密切融合形成产业的人才。创新,不仅仅指技术创新、科学创新,更重要的管理创新,这样才能构成国家 完整的创 新体系。才能使我们人人都能依靠自身专长获得出彩的机会。正如老话说的:行行都能出状元

记:那今年您指导的张延军博士和刘玉辉硕士两位学长属于哪个方面?

寇教授:我这里的人才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首先具备的就是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协调管理能力。几个月前刘玉辉就被海尔录用了,而海尔和我们的研究的领域是有一定差异的,他主要是看你的基本能力、素养和你曾经做过的事情,当然刘玉辉偏于设计研发这种类型的人才。

张延军则更偏向于工程应用、工程实战。比如,物料的提升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论文专著内,都曾描述了这种提升系统的控制、运行、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安全 控 制系统,但是无人提到过提升系统中的绳索该有谁来更换和怎样更换的问题,而我们就做出了全国唯一一家的一种自动换绳系统,该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 领先 水平。张延军带着由他和师弟们组成的团队,在现场作业了有200多次。指挥那种重大的系统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同时还得到了现场人的认可。他是我所有 学生 中,在上学期间就能成为工程师的代表人物。而他带的一个今年才毕业的硕士签约到了徐州徐工集团,所以他更接近于技术专家加管理专家。

记:您觉得您读研究生时的培养和现在有什么区别?

寇教授:应该说我们那个时候条件要艰苦很多,但是我们都能很认真地投入于任务。现在学生应该是比以前聪明了,计算机和外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更好了,但是相 对 来说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却要差一点。就拿我们以前干一件事来说,我一定会做到不因为我的工作而影响大家,不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和发展。要做到 这几 点,你需要站的很高,全面去思考、理解这些问题,所以你时刻要勤勤恳恳。

:您觉得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如何进行?

寇教授:实际上,我感觉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但是事业系统却不会同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尽可能创造一些机会,不仅仅是要挖掘出我们校内的一 些单元的整合和资源合作的平台,我们还需要把我国整个社会的生产系统作为培养、锻炼人才的一种更大更广泛的实验系统。

我们培养人才 的准则是努力地让我们的学生去生产一线、生产系统,来弥补我们实验系统在真实性和实战性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可弥补实验条件差,动手机会少的缺 陷。所以我 提倡有更大范围的交叉合作,从而能更大范围地实现学生学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从而真正意识到社会生产技术的需求。

记:请谈谈对本科生大学生活的建议,尤其是那些大学四年都不出去实习的同学。

寇教授:实际上中学老师说:你们好好学,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是一种误导。我觉得对每个人来说,考上大学才是真正往社会上迈出的第一步。如果这步迈好了, 你 会快速发展,否则,你这四年可能就会白白浪费。所以在大学四年里首先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发展目标,明确我究竟想干什么、能为社会做点什么、能为家庭分 担点 什么、未来的爱好是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每个人对这些问题都必须有个规划,分阶段实现。有了这个目标之后,就应当给自己分配相应的任务。除此之 外,更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跟大量的有知识、有实战经验的校友和社会上的优秀人才交流取经,听别人听得多了,对自己启发也会多。看别人看得多了,自己也会有 触动。我 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多关心社会,多了解社会,知道社会的需求,社会上哪些人如何做成了哪些事。同时还要思考自己又是哪种类型的人才,能向哪些类型 人才发展。 从一个很小的起点慢慢起步,逐步发展,最后成为能对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这是很一个很艰辛也是一个必不可缺的过程。

记:那么最后您想通过我们的网站着重表达些什么?

寇教授:其实很简单,老师就希望学生们都能发展的好。第一是希望学校发展得快,这样就能给我们广大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更好更宽阔的平台。第二是让我们的学生们更好地接触社会、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服务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山西工人报:用智慧和行动编织精彩人生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寇子明

来源:山西工人报 | 发布时间:2017-1-16 |

寇子明在人民大会堂表彰会场

   校党委书记吴俊清,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玉平,校工会主席秦晓怀,机械学院党委书记李晓光,校工会副主席樊岚及校工会、寇子明团队的相关人员热烈欢迎载誉归来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寇子明教授并进行座谈。

寇子明在德国参观节能技术

与国外企业交流座谈

与团队人员研究方案

【获奖感言】

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一光荣称号是对我个人30年来教学科研工作的褒奖,是对我们整个科研团队的鼓励,更是各级组织对太原理工大学教学科研成绩的肯定。感谢太原理工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的人文积淀和浓郁的教学科研氛围,感谢校友和企业界人士为我们提供的生产数据和实验机会,感谢各级领导对我的支持和厚爱!

——寇子明

年逾不惑,白发稀疏,但精神矍铄,言行谦和。

53830分,在太原理工大学逸夫楼3层我们见到了寇子明教授。

4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他作为山西教科文卫体系统的惟一代表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这次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继1979年后时隔36年再次以最高规格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目的是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弘扬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

这是寇子明教授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最高规格的表彰。2011114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寇子明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以基于能量转换的矿用倾斜带式输送机防抱死安全制动关键技术第一发明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4299时举行的太原理工大学欢迎全国先进工作者寇子明教授载誉归来座谈会上,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俊清高度称赞了寇子明教授做人实、谋事实、创业实的优秀品质,号召全校教职工向寇子明教授学习,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自觉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立足本职、胸怀全局,唱响中国梦·劳动美主旋律,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兴校强晋、富民强国的伟业中,把个人梦、理工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吴书记希望每个理工大人都扪心自问:为学校、为山西、为国家,我在育人、在科研等方面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校各方面要重视和尊重真正的劳动者和创造者,大力弘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学校风气,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

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极高荣誉没有让寇子明教授丝毫松懈,五一小长假他依然在实验室工作着。我们走进他的办公室时,他正在和一名研究生商量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寇子明先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实验室,放弃休息仍在工作的团队成员让我们顿生敬意。在他的办公室里,寇子明向我们简要介绍了他的经历、他的理念和他自认为比较出彩的几件事。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寇子明教授1964年出生于陕北吴堡县。大山深处的生活给了他坚强的毅力、勤奋的精神,再加上读书有用的坚定信念和摸索出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以骄人的成绩走出大山,走进西安科技大学。

1984年大学毕业时,凭借着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寇子明如愿以偿,来到太原理工大学(原山西矿业学院)开始教师生涯。1992年他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录取为博士生,继续在煤机领域深造学习。三年泛舟学海,寇子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并在1996年晋升为太原理工大学教授。一名三十出头的青年教师,只有四年讲师经历,怎么可能提拔为正教授?看着我们惊讶的目光,寇子明说:这是真的。这是我多年努力积累的结果,也是学校(原山西矿业学院)重视人才培养的结果。所以,我一直认为,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有了正确的思路读书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我们学校,勤奋的人很多,我只是比他们幸运一点。”

寇子明教授被太原理工大学众多学生推崇为“N教授,学生以听他的课、当他的学生为荣。心怀责任、勇于创新、甘于奉献,这是广大师生对寇子明最好的评价。

寇子明认为,一个优秀辅导员的贡献要比一个博导大得多。虽然优秀的辅导员和博导都可能对学生的前程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博导是给少数研究生以专业方面的引导,辅导员却要为很多学生指导人生方向。大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的思路,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及时地、不断地自我评估和矫正。

在寇子明眼中,教师奉献的是绿叶的事业,他为学生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结合自己的成功经验,教育本科生一定要认清自己、合理定位、循序渐进、踏实前行,用能够体现成长的进步来检验自己、让自己可持续发展,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在教学实践中,他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应用社会资源平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了人生导航、研究方法专题等讲座,让学生想学、会学、能学。正是由于注重本科生的成长与成才,寇子明先后获得山西省青年教育专家、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

“做我的研究生,不能读死书”。寇子明教授一直将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作为人民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正是这分情怀、这分责任,在寇子明的内心激发起一股创新的动力,使他在研究生培养、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勇于创新。在太原理工大学,很多人知道他招研究生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能吃苦。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源于对高校与社会的人才供需不对称的现实矛盾思考,寇子明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探索实践学习研究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问题提出机理分析制作与试验调试与应用总结与提高的环节进行推广,使培养出的研究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极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好评。

寇了明的教学工作量每年超额完成,先后培养出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他尽心尽力,为学生找项目、提供实践基地,增强和提高他们产学研用的意识和能力。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寇子明非常注意每个人的合作精神和自我培训能力,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了大负荷的自我培训方案。

在他看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重中之重莫过于解惑。教师应作为学生的人生导航者,给予适度恰当的指点。每一名青年学生都要抓紧大好年华,努力学习知识扩展眼界,更要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要认清自己,确定适合自己的大方向。努力的过程是每个阶段一系列小目标的叠加和增长,要循序渐进,不半途而废,要用能够体现成长的进步来检验自己,让自己可持续发展。

献身科研 服务生产

寇子明不是只盯着写论文、搞实验拿奖,他的追求是做实事。他认为,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在于拉近科技与生产的距离,需要更加重视实用技术,不能让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要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际,做到科技促进生产,形成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真正让科学技术成为促进生产的万能钥匙。寇子明说,现场需求的是最大的动力,但生产现场不是实验室,没有调试的机会,必须请教技术员、工人的经验教训,在生产实践中能用、好用才是研究开发追求的最高境界。

寇子明说:科研对象最好是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为研究而研究,科研成果多被锁在柜子里。企业不认博士、硕士,只有解决问题它才欢迎你。寇子明团队的每一项科研成果几乎源自生产一线,源于他们对生产现场的深入了解。他们钻实验室问自己、下井问工人和现场工程师、到关键元件制造厂问设计师和技师,通过三问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寇子明感慨地说:矿井是我的第二所大学。有一次,我在井下皮带机前呆呆坐了一个多小时,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问题。之前在实验室无论怎么仿真都没有得到有效的结论。

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如何最大化?怎样实现高校科研成果加速产业化,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寇子明在思考、在探索。他意识到必须搭建一个有利于人、财、物适应于现代企业运作模式需求的平台。

2005年筹建山西省矿山流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针对矿山提升运输、排水、通风降尘系统中的基础性、共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具有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该中心有效实现了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聚集,形成了分阶段、分工种、分项目协同创新的科研团队达到了科技创新、解决问题、培养人才的目标。这种开放式的科研平台,融合学习研究应用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和注重面向工程、落实系统接口、来源生产实际的科研创新理念,一是促进技术创新,使更多的新技术涌现出来。二是加速成果转化,将更多实用、好用的技术从理论上转移到生产实践中。三是大力培养人才,为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

以该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寇子明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了大批国家级科研项目,成功解决了煤矿机械运行几项关键技术,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寇子明的创新团队把学校、设计院、研究院、企业等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汇聚起来,形成了一支召之即来、战之能胜的队伍,团队中现场生产、工艺设计、技术研究,各个环节的人员都有。方案直接面向工程来设计,设计之初就广泛征求虚拟团队中教授专家、厂家工程师、一线工人等不同层面人员的意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人机接口、系统间的关键接口,因此在设计完成后就能很快实现其研究、设计、制造、检测、安全调试。整个流程很快,作出的方案越接近实际生产环境就能更多地避免生产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他的团队可以同时进行很多项目,分小组去完成。而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团队把好方向,整体把握小组研究的问题,保证他们尽量不会跑偏。

他的团队中,70后为科研力量主体。寇子明以乐于奉献的精神,为年轻科研力量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提携后辈、自己甘为人梯,为年轻科研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使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进步尽可能少走弯路。

寇子明围绕省委、市委有关推动山西煤炭工业优化升级和产业调整,在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去矿区或相关企业走访调研,有时与矿工打成一片,听取矿工来自一线的心声,为政府咨询决策服务。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经过多年的努力,寇子明教授取得的成绩斐然,真正让科学技术成为促进生产的万能钥匙

攻克井下煤炭倾斜运输的制动难题。20世纪90年代末,山西潞安常村煤矿工作面是通过倾斜下运带式输送机将两翼高处采出的煤炭输送到中间低处的煤仓,经常因堆煤、飞车事故而停产,对企业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带式输送机生产厂家派出十几名技术人员去现场进行调试,几个月都没能解决,邀请了国外著名厂家的研究人员协助检修也没能解决。企业只好进行公开难题招标,国内某单位作出的方案是:需停产两个月进行改造,投资250万余元。当时寇子明博士毕业不久,带着一种年轻的冲劲,经过现场的勘察和认真的思考,郑重做出了承诺:我来做,只要几十万元的经费,无需停产,利用检修间隙完成改造。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一个多年难解的技术瓶颈,生产厂家与国外专家都无法解决,一个大学教授用这么少的经费、这么短的时间,还无需停产,能实现吗?但是由于寇子明的方案对于企业太有诱惑性,企业抱着让他耍耍看的态度同意了,代价是前期没有经费,系统改造成功以后再付费用。在这种无法形容的巨大压力下,寇子明立即开始组织研究团队展开了实验。没日没夜、争分夺秒,一次次的实验,不时地陷入僵局,各种可能的办法和材料每时每刻都在他的脑海里交战。苦心人,天不负。在实验室度过了紧张的60多天后,实验成功了。寇子明发明了“基于能量转换的矿用倾斜带式输送机防抱死安全制动技术”。该发明技术巧妙利用重力势能自动转化为液压能来产生制动力矩,减小运行过程的摩擦和发热,在没有任何外动力的前提下很好地保证了输送机滚筒防抱死制动性能。

依据山西省科技厅的鉴定,该项发明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有200多个矿井采用此技术,在主煤流生产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大减少了因制动问题而引起的恶性事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功研发矿井提升安全运行技术及装备。在矿山竖井的运输中,设备、人员、物料通过相当于电梯的提升机运送。动辄上千米的开采深度对于提升机钢丝绳的载重、使用频率和安全运行要求严格,必须定期检查更换。而换好四五根约有数吨重、数百米长、爱缠绕的绳需要几十名工人连续多日作业,耽误了生产还不安全。

寇子明团队成功研发生产了矿井提升系统安全运行关键技术及装备(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1DFA72120)。该项目针对矿井提升系统易出现的跑车、卡罐、过卷、断绳、坠罐及打滑等事故因果模型和危险因素,应用系统动力学、广义优化、模糊控制等科学理论和方法,在矿井提升系统控制理论、电控及闸控系统、绳衬摩擦副防滑、钢丝绳防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提出了振动限制的多工况控制方案;发明了过卷(放)过程逐步加载制动技术及利用钢带塑性变形吸能的、集防撞托罐辅助罐道于一体的过卷缓冲装置,可实现过卷事故工况提升容器的安全抓捕;研发了无损调绳系统、无损检测数据库和防扭转多根首绳同步更换的绳衬摩擦副有效传递技术及装备,可为提升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本项目拥有十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制订了3项全国行业标准,出版专著两部。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垄断,把多项技术和产品应用到国外,迫使国际知名厂商在集成投标中经常选用本项目产品,对解决深部煤层开采提升系统的技术瓶颈、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活动国际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省科技厅鉴定该项发明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2013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发出重大环境污染应急处置平台。为解决重大事故的应急响应问题,寇子明教授主持研究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和国家安全生产总局重点科技项目,总研究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针对典型煤化工产业聚集区潜在风险源的特点,研究开发适用于欠发达地区典型煤化工产业聚集区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动态监测技术、快速评价与预警技术、应急处理处置技术、分类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决策支持系统,集成并构建基于WEBGIS的多级应急管理与指挥系统,为科学、高效、有序应对典型煤化工产业聚集区重大污染事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并对其他煤化工产业聚集区起到了推广示范作用。

本项科技成果拥有8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急处理处置移动平台参加了20多次现场演练和现场救援,避免了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提高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科学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了液压激振装置。寇子明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液压激振装置”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能够实现振动参数独立无级调节,避免了惯性激振方式中振动参数难以调整、启停过渡时间长、停车时产生强烈共振等问题,成功应用到潞安、阳泉等选煤厂的振动筛与榆次、山东和包头等生产空心砖、粉煤灰砖的成型机上。

发明雾柱高效降尘装备和技术。为解决矿井煤尘危害问题,寇子明教授提出了雾柱高效降尘理论,得到国家火炬项目的支持,高效喷嘴及降尘技术已随同采煤机出口俄罗斯,并在甘肃、山西、陕西等省的煤矿生产系统中得到大量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为改善煤炭作业环境和职业卫生健康,减少尘肺病的发生产生了积极作用。

提出了深井排水多参数安全节能复合控制系统。为解决千米深井安全排水的问题,寇子明教授提出了多参数安全节能复合控制系统,率先在全国取得安全标志认证和生产许可证,并有200多个现场排水环节得到应用,节能效果和安全效益十分显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汾酒集团研制了曲块自动生产系统。汾酒是清香型酒的代表。曲乃酒的骨有好酒必有好曲等关于酿酒的精辟论断,反映了大曲品质与汾酒品质间的密切关系,构建了离散颗粒模型,研究了曲块压制成型机理和细观层面上的提浆机理,设计了不同空间曲面形式的压曲锤头,研制了可实现自动供料、拌料、踩压成型、曲块输送等流程的多次踩压成型的压曲成套设备。生产的曲块能够满足清香型白酒曲块制作的传统工艺要求,为曲块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可视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面对取得的成绩,寇子明没有满足,他仍然孜孜不倦求进步,他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是艰辛与快乐并存。他说:科学,是一口气也松不得的,要有毅力和耐性。我会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用平生之所学,尽自己之所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寇子明教授用心刻录着自己的人生轨迹,用智慧和行动编织着精彩的经纬人生。


 

太原日报:用科技创造力对接企业难题 ——记我校博士生导师寇子明

来源:太原日报 | 发布时间:2016-12-13 |

“以前企业不太喜欢和高校对接项目,认为老师们的理论研究多是纸上谈兵,不靠谱。通过20多年的长期合作,现在很多企业对我们高校多了一份认同,对高校的一些科研项目也给予了更多的期待,甚至一些企业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和我们联系,希望我们能在理论和技术上给予支持。太原理工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寇子明如是说。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山西省矿山流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今年50多岁的寇子明的头衔很多,但年逾知命的他对这些看得很淡。在他的人生轨迹中,理论教学、课题研究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其基于能量转换的矿用倾斜带式输送机防抱死安全制动关键技术曾获得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奖之前,这项技术在很多煤矿已经应用了一段时间。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经常通过重载、高速大倾角带式输送机运输煤炭。在其运行过程中,由于断带或制动冲击等原因,极易引起打滑、叠带、飞车、断丝断带等事故。这种事故小则损坏设备,大则波及人命,企业对此很是头疼。

 寇子明解释,在没有解决上述问题之前,很多煤矿企业的串联运输系统,一个设备出现问题,整个生产系统受影响。煤炭企业负责人对这件事很挠头,到处收集信息希望破解这个难题。有的单位提出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案,但需要停产两个月;寇子明的方案是不停产,利用检修时间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所需费用仅为其它方案的1/5。煤炭企业对高校教师有过怀疑,但看到其方案和成本的优势,还是选择了寇子明。而他也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转化的产品证明了煤炭企业的选择是正确的——到目前该项技术成果已经使用了15年,许多有相同问题的单位也应用了该项技术成果,此成果列入了山西省煤炭企业建设标准规范。

企业的信任让寇子明迎来了广阔的天地。企业的需求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及时和寇子明联系后,他都会依次给予解决。“说实话,高校老师有很多科研成果,但都不能直接解决现场的问题。而企业在实践过程中能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匹配问题、环境接口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证实理论,同时提升系统知识,验证和加强教师的实战能力。”在寇子明看来,研究强调应用,而论文仅仅是个开始。“高校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真正能够吸引企业投入、生产、运营的不多。”

 我国煤炭开采的最大深度已经超过1300米,一次提升最大有效载荷达到50吨,最大提升速度超过20/秒。在大型提升系统运行过程中,当量运动重量超过吃重350吨,重载高速运行,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多绳摩擦提升机钢丝绳的更换作业,就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针对这种问题,寇子明的团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潜心研究,并发明了全国第一套快速换绳专利。这项技术第一次使用是在潞安煤矿常村矿,过程很顺利,比之前节约了好几天时间。设备目前在全国各地现场更换200多次。目前,由太原理工大学主持制定了2项行业标准。

以这项发明为核心技术之一的“矿井提升系统安全运行关键技术及装备”获2013年山西省科技创新一等奖。这项技术打破了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垄断,对解决深部煤层开采提升技术瓶颈,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活动国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依托太原理工大学校建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有10个,占全省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4.7%,承载着第一生产力发源地和第一资源集聚区功能,太原理工大学是山西省拥有省重点实验室最多的单位。近5年,太原理工大学在煤炭产业链上的成果转化项目,为企业节省资金或增收超过20亿元,转化到外省的优秀成果创造的效益超过10亿元,为山西省的转型跨越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省综改试验区建设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寇子明就是其间一位用科技创造力对接企业难题的优秀带头人。

 



山西日报:寇子明 科研因问题而存在

来源:山西日报 | 发布时间:2016-12-13 | 浏览次数: 33

一项发明技术的应用,避免了矿用倾斜带式输送机因制动问题产生的安全事故,新增效益4亿余元

他的发明专利有20多项,都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而起;他的科研成果产生效益9亿余元,大都快速转化成实用技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寇子明,用28年的科研教学经历提炼出科研实用论:面向重大工程系统,到一线去解决问题,科研成果才能更快走向市场。

寇子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基于能量转换的矿用倾斜带式输送机防抱死安全制动技术,就源于一个难题的解决。井下倾斜皮带输送,动辄上千米,每小时数千吨黑金的高速流淌。紧急停车或突然断电,工人担心,领导头疼。因为高速摩擦制动很容易产生火花、高温、不能有效制动,反而会叠带、堆煤、飞车,次生事故很容易发生。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消耗掉停留在倾斜皮带上煤炭产生的重力势能、制动过程不产生高速机械摩擦、尽量少产生热量。寇子明和团队成员钻实验室问自己、下井问工人现场工程师、到关键元件制造厂问设计师技师,三问结合找到了解决办法:通过安装在带式输送机高速轴上的刹车泵,把重力势能转化为液压能,并产生可调可控、防抱死的制动力矩;通过优化制动系统关键零件,实现不需要外动力的少摩擦、少发热的特性。几个月的千辛万苦,难题一一破解,井下工人安了心,企业对“书生”有了好感,科研与实践的“联姻”走出关键一步。目前,有200多个矿井采用此技术,在主煤流生产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大减少了因制动问题而引起的恶性事故,新增效益4亿余元。奖项、奖励纷至沓来,但在寇子明眼里,一线工人的肯定才是最高奖励。

矿山竖井的运输中,设备、人员、物料通过相当于电梯的提升机运送。动辄上千米的开采深度对于提升机钢丝绳的载重、使用频率和安全运行要求严格,必须定期检查更换。而换好四五根约有一吨重、长千米、爱缠绕的“巨”绳,需要几十名工人连续多日作业,耽误生产还不安全。寇子明带着团队研制出一套快速更换装置,自动控制、自动监测。而且,根据工人师傅的意见和现场需求,特别设计了液压闭锁、断电自动锁绳的后备保护环节,即使操作过程短电也能牢牢抓住绳子,安全可靠、省时省力。

省科技厅鉴定该项发明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寇子明说,现场需求是最大的动力,但生产现场不是实验室,没有调试的机会,必须请教技术员、工人的经验教训。在线能用、好用才是研究开发追求的最高境界,比多少国际先进水平都有用。

本着解决问题、可靠实用的原则,寇子明和他的团队走出研究室、数下矿井,推出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成功解决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多项关键技术。在寇子明的带领下,团队师生都是实战能手、解决问题的专家。寇子明说:“科研对象最好是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为研究而研究,科研成果多被锁在柜子里。企业不认博士、硕士,只有解决问题他才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