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您挑选研究生有哪些要求呢?
寇教授:一般来说,我们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是谁来到这里,他或她首先应该具备的条件是:第一,当然是要通过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第二,好学并且有上进心;最后,要有不怕辛苦不畏疲劳的吃苦精神。
我们中心研究生的来源很多,有专科、三本的,也有“211”与“985”重点高校的。所以我们就提出这样一个理念:要根据每个人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 的 培养,除了科学家以外我们国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专家和其他各方面的行家,比如说管理方面、营销方面的专家。此外,我们还需要大量的第二层面的、实用的 专 家。正是因为技术专家和科学家的培养理念和过程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此我们就有必要不拘一格地去发现人才与吸收人才,只要他具备积极上进、勤奋好学、 实实 在在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都可以给他们提供成为人才的平台。
记:那接下来的培养过程是怎样的?
寇教授:每个人的思路和方法上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正确的理念,你很可能会花了很多的时间却走了弯路。我认为,当人才被选拔进来以后 应 该重点传授的就是如何使得他们研究的思路、理念与方法更上一层楼。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组织开展相应的基本动手能力的培训,也就是所谓的实验室 的培 训。实验室是学生们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培训的地方,同时也是进行国家的科学研究项目的地方。大家都可以参与到其中来,再深入一个层次的话就是一个平 台,即真 正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平台。因此,年轻的科学研究者必须要亲自动手,把你设计与论证的方案通过图纸绘出、经过铸造后变成实物,然后你自己 还能装起来 并且检测出它的性能,接着就是要把它送到工程生产系统中,然后你亲自体会并安装调试,最后看看运行情况。正是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真正地把 一个学生转变 成一个工程师,将一个研究生变成社会上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培养人才很关键的环节。
记:您刚刚提到的产学研强调的重点就是从科研到生产,想必这是很重要的吧。
寇教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工人是最有权威的。由于我们是现场生产,所以当工人说你这个东西好时,你才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这里强调一个理 念: 理论要密切联系实际,就是现在说的“接地气”。在实际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再由问题催生新的科研命题。我去年5月1日在《山西日报》的头版上看 到了 “因问题而科研